你的位置:苹果怎么登陆九游的游戏 > 新闻动态 > 国家撒钱啦,这波羊毛你能薅到吗?
国家撒钱啦,这波羊毛你能薅到吗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0:16 点击次数:153
新年刚至,一句 “你薅到国家补贴的羊毛了没” 瞬间点燃大家的兴奋点。刷开社交媒体,各省 “以旧换新” 的细则图文铺天盖地,网友们分享的 “省钱攻略” 教学视频也层出不穷,国家发钱的消息那叫一个火爆,简直霸屏了。
这一令人激动的利好消息,源自 2025 年 1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商务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市场监管总局等五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政策例行吹风会。在这场吹风会上,一系列刺激消费的大招接连放出,不管是扩大补贴类目,还是优化贷款政策,甚至直接下达资金,目标只有一个:火力全开刺激消费,大力提振内需。
从之前大家还在激烈讨论发钱到底好不好,到如今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发下来,这种看似简单粗暴却深受大众喜爱的方式背后,其实隐藏着中国经济发展极为关键且意义深远的根本性结构转型。
四两拨千斤,补贴威力大
国家推出的以旧换新行动方案,早在去年 4 月就启动啦。最开始主要聚焦在汽车和家电这两大领域。就比如说杭州萧山区有位消费者,一得知国家补贴的消息,那行动力超强,马上就决定重新装修自己的房子。她在 “浙里办” 上传了相关发票后,工作人员很快就上门核验拍照。结果呢,不到 1 个月,补贴就到账了。虽说总装修费用 10 万出头,最后只拿到 1 万多的补贴,没达到最高额度,但她还是超开心,直呼 “在家坐等政府发钱,这感觉太惊喜、太新奇啦” 。
要知道,1 万元补贴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,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一开始大家觉得惊喜万分,可随着时间推移,这类事儿越来越多,也就见怪不怪咯,毕竟国家发钱的范围在持续扩大。从今年 1 月起,手机、平板、智能手表手环等非生活刚需产品,也都被纳入到新的消费品补贴范畴里。
就拿手机来说,按照新的国家补贴政策,购买手机能拿到 500 元补贴。更让消费者心动不已的是,在这轮政策出台前,苹果和华为这两大手机巨头就率先降价,苹果降了 1000 元,华为更是降了 2000 元。这要是和国补叠加起来,那手机价格瞬间变得超有吸引力。1 月 12 日,也就是吹风会结束后的第四天,有电商平台客服透露:“这几天来咨询华为和苹果国补情况的人,比之前多了好多。而且临近春节,好多人都想在回老家前,给自己或家人买台新手机呢。”
虽说这轮国家补贴的最终效果还没经过系统核算,但从中国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在吹风会上给出的 2024 年数据,就能看出其强大的杠杆效应。2024 年一整年,汽车报废更新超 290 万辆,置换更新超 370 万辆,直接带动汽车销售额 9200 多亿元;超 3600 万名消费者购买了八大类家电产品,数量达 5600 多万台,带动销售额 2400 亿元;家装厨卫 “焕新” 带动相关产品销售近 6000 万件,销售额约 1200 亿元;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 138 万辆,带动新车销售超 37 亿元。
通过对消费品进行直接补贴,能撬动大量资金涌入消费市场,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效果,在近二十多年来那可是屡试不爽。从中金公司的研报中能发现,在耐用品消费出现下滑的时候,国家都会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来促进消费、稳定经济增长,像 2009 年、2015 年、2022 年这几个关键时期都是如此 。
据估算,2009 - 2011 年补贴规模较大,每年含车购税减免的消费品补贴规模,相当于上年 GDP 的 0.12% - 0.20%(2010 年更是达到 0.20%);2024 年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规模在 1500 亿元左右,占上年 GDP 比重的 0.12%,是 2012 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。而从吹风会透露的消息来看,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 “两新” 的资金总规模,会比去年大幅增加。这么看来,今年极有可能超越去年,成为 2012 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年,甚至还有望超过 2010 年,成为消费品补贴历史上力度最强的一年。
提振内需,背后逻辑不简单
其实,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几乎都会提到提振消费相关内容。不过,2024 年 12 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个特别之处,明确提出 “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”。这不仅是个全新的提法,还被列为 2025 年九大重点工作任务的首位。
每次经济政策重心的调整和转变,都和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紧密相连。过去几年,中国出口增长迅猛,外需强劲,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者缓解了内需不足的矛盾。尤其是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,中国通过出口赚走了全球 65% 的贸易顺差。但近几年,逆全球化思潮涌起,地缘政治博弈不断,严重冲击了出口。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面临巨大挑战,不少员工也因此失业,不得不寻求转型。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,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需不足问题,逐渐暴露出来,而且愈发严重。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要想扩大内需,主要有两个关键抓手,那就是消费和投资 。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这两个抓手的表述有所不同,强调 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”。
先说说投资。2024 年 12 月,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在宏观经济论坛上指出,经测算,2023 年投资乘数仅为 1.97,远远低于消费乘数的 3.66。不少经济学家都对大规模经济刺激,尤其是基建投资的持续扩张表示担忧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就形象地比喻,中国经济基建如今已经比较完善,就像一个虚弱的病人,身体太虚的时候吃太多补药,不仅起不了作用,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。
再看看消费这边,情况也不太乐观。查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,2024 年 1 - 11 月,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.5%。而在 2023 年全年,这个指标增长了 7.2%。虽说都在增长,但增长速度明显下降。更让人意外的是,消费能力超强的北京和上海,在 11 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竟然出现了两位数的下跌。这两个原本作为全国消费发动机、经济活力最旺盛的城市,这下反倒拖了全国的后腿。
经济转型迫在眉睫,这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・斯彭斯在去年底撰写的《中国可以战胜通货紧缩》一文中就总结道,中国经济正从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,向以国内消费和创新为基础的增长模式转变,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根本性结构转型。
要实现这种结构转型,肯定会面临诸多挑战,但也并非无法克服。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,这个问题或许太过宏大。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,缩小观察范围:为啥国家目前选择补贴这些消费品,而不是其他的呢?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要点。
其一,这些消费品所在行业的市场贡献度极大。国家选择补贴的行业,能轻松撬动万亿以上的市场规模,对拉动经济增长、增加就业、扩大收入都有着巨大的贡献。就拿汽车行业来说,2023 年我国汽车制造业总收入超 10 万亿,已经超越房地产,成为我国的第一支柱产业。
其二,制造业是核心关键。只有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,才能充分激发更多的金融动能。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,实体经济现金流短缺,而银行资金却大量囤积,说白了就是资金流转不顺畅。经济发展就如同水流,只有不断流动起来,才能充满活力,成为活水。
这两个要点在经济学里,被称为 “乘数原理” 或 “乘数效应”。简单来讲,一个人的消费,会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,以及企业的收益、政府的税收。需求带动供给,供给又创造新的需求,如此循环往复。原本花出去的 100 元,经过一系列循环,最后可能变成 1000 元,经济也就实现了螺旋式上升发展。反之,如果一个人看到周围人的财富在缩水,那他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减少非必要开支。
这也就清晰地解释了当下提振内需的内在逻辑:经济遇冷的时候,国家出钱,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,利用补贴产生的乘数效应,把经济蛋糕做大,让更多人手里有钱,从而看到未来的希望。
工资上涨,美好生活的开端
可问题来了,国家发钱到底发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?钱会一直这么发下去吗?就拿手机这类产品来说,它们耐用性强,更换周期比较长。这次买了,下次再买就得等上好长一段时间。这么看来,全民发钱在短期内确实能撬动一部分消费,但从长远来看,并不足以彻底解决让经济持续升温的深层次问题。
我国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,实际上是老百姓消费能力有限。就拿收入这一块来讲,2023 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例仅为 45%,而全球平均水平是 60%。要是能把这个比例提高到国际水平,中国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将增加 19 万亿左右。这样一来,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会明显提升,消费差距也会随之缩小。
但现实情况并不容乐观,经历疫情之后,不少企业歇业、转行,相关问题仍处于消化阶段。就拿网约车行业来说,大量灵活就业者涌入,导致僧多粥少,竞争异常激烈。
“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”,这一经济难题不仅是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关注的现状,其实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就业增收问题,国家早有顶层设计。去年 9 月,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》重磅发布,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,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、合理增长、支付保障机制。
这份顶格文件的出台,为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,确保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同步,指明了方向,规划了路径。紧接着,吉林、湖南、云南等多个省份纷纷上调最低工资下限,河南、天津等地的企业平均工资也上涨了 6.5% 。
值得注意的是,增加收入可不单单指工资收入,资产收入同样重要。资产收入是当下老百姓财富的主要构成部分。这就意味着要保护好家庭资产负债表,稳住楼市、股市。像 “保交楼” 这类举措,不仅是保护普通人财富的重要手段,也是托底房地产业的关键基础。
从宏观层面来看,扩大内需不能仅仅依靠增加财政支出发钱来实现,还得在投资方式、分配机制、发展模式等方面,做出长期且艰苦的努力。落实到咱们普通老百姓身上,其实就两件事儿最为关键。
一方面,要对眼前的收入有十足的信心。只有当下收入稳定,心里才踏实,消费起来也更有底气。另一方面,要让未来的保障能够持续。不管是养老、医疗还是其他方面的保障,都关乎着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。生活没有后顾之忧,大家才能毫无顾虑地去消费、去享受生活。
展望未来,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,我们有理由相信,老百姓的钱袋子会越来越鼓。除了工资稳步上涨,资产收入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。消费市场将更加繁荣,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将源源不断。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场经济变革中,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与满足。国家为我们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,正一步步成为现实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在国家的引领下,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,尽情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。
Powered by 苹果怎么登陆九游的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